太上有立德,面相与品相哪个更重要?

    4407阅    字体: 

 

人在面孔这张脸之外还有一张脸,一张显露道德和觉悟、自尊和自律的脸,一张隐含品行的脸。

人啊,露得最多的是这张脸。数九寒天,其他部位都包裹得严严实实,独露这张脸,无论风霜冰雪。照相,更得露了,尤其大头像,单照个脑袋。画肖像,就画一张脸。工作生活,学习活动,待客访友,都最大限度地露脸。

人最爱遮掩的,也是这张脸。击剑运动员训练比赛,先得把脸罩起来。江洋大盗与窃贼,都爱扮成蒙面人,只露两眼。人害羞,不好意思,失态掩饰,抬手遮挡的也都是脸。有个段子说浴池着火,裸客外逃,一老人惊呼“把脸捂住就行……”

有了上述一露一掩,就有了谚语“热不死的屁股冻不死的脸”,屁股不光秋冬春季被棉裤毛裤秋裤单裤捂着,就算夏天也还要被短裤、内裤以至泳裤遮着,脸则无福享此待遇。

然而,“瞧你那德行”、“照镜子”看看、“人有脸,树有皮”、“人若不要脸,魔鬼都害怕”等等,说的却不是这张脸。

可见,人在面孔这张脸之外还有一张脸,一张显露道德和觉悟、自尊和自律的脸,一张隐含品行的脸。如此说来,人就有了两张脸,一张面孔的脸,一张德行的脸。面孔脸是爹妈给的,不可改变,他人不能说三道四,我叫它面相;德行脸是后天自修来的,可以改变,可予以道德褒贬和舆论监督,我称其为品相。把脸区分为面相与品相,某些难分辨的“要面子”“不要脸”,也就不难分辨了。

若再谛视,发现人们对两张脸的重视程度大不一样。具体分三种情况:一曰“面相与品相并重”;二曰“面相第一,品相第二”;三曰“为了面相,不惜品相”,即常说的“不要脸”。以当今成年人的基本倾向而言,若说“重面相,轻品相”,至少不离大谱。

个人愚见,第一、第二种情况都属可以理解,第三种若不危害社会不违法也管不着。但若就“重面相,轻品相”说道说道,该不算“狗拿耗子”。

有种说法叫“读书是女性的深度美容”,是从提高修养、改变气质意义上讲美的塑造的,说的主要就是品相。其实,不只女性,男性也如此。可无论人数还是程度上,人们往往更注重表层,不大关注“深度”。不信睁眼看看,没病也动刀,无恙也花钱,还有种种膜、霜、膏、素、水儿……投入的就是这张脸。可你若问问她(他)们在“深度美容”上投入了多少?恐怕自己都脸红。或许,这是个别,可一谈表层美容就津津乐道就来神,一说“深度美容”就打不起精神就犯困,一本书捧一年读不完,却断不是个别的现象。

现实中,“重面相,轻品相”以至“有面相,无品相”的活剧不时上演。莫看帅男靓女,西装革履,珠光宝气,人五人六,照样脸拾掇得很光鲜,事做得很难看。他们不讲良知、不讲公义,不讲公德、不讲规则,损人利己、贪占便宜,不尽义务、只享权力。像某些“中国大妈”,每个细胞都洋溢着满满的优越感,啥事都一“抢”字。抢倒是抢到了,可脸却没有了。还有“时不时”闻听今天大闹这里、明天大闹那里的“×闹们”,以及为了一时脸面唇枪舌剑,争了脸却丢了人等等,也都是“重面相,轻品相”。

《左传·襄公二十四年》载:“太上有立德,其次有立功,其次有立言,传之久远,此之谓不朽。”后来,曹丕在《与王朗书》中进一步阐发:“人生有七尺之形,死为一棺之土。唯立德扬名,可以不朽。”无疑,这里说的是人的品相,且是事关身后的品相。现今有句时语叫“喜欢一个人,始于颜值,陷于才华,终于人品”,说脸决定了会否第一眼就喜欢这个人,才华决定了能否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,然而,最终决定会否一票否决他的脸以确保终其一生的,则是人品内涵。古言时语,何其一致!

相关阅读

分享到朋友圈:

  • 1、在手机中打开微信App。
  • 2、使用微信中的【扫一扫】功能扫描左边的二维码,开始分享。

分享给朋友:

  • 1、在手机中打开微信App。
  • 2、使用微信中的【扫一扫】功能扫描左边的二维码,开始分享。
稍后转到: